小小演員唱大戲
天柱侗戲由漢戲演變而來。漢戲于清道光年間由湖南黔陽傳入天柱甕洞鎮(zhèn)關上村,至今約160年歷史。后來由甕洞傳入藍田、渡馬、邦洞、石洞街上。在漫長的發(fā)展過程中,漢戲吸收侗族的生活習慣等元素后,最后形成獨特的劇種——侗戲。天柱侗戲的劇目大都展現(xiàn)了天柱苗侗人民勤勞勇敢、奮發(fā)向上的精神風貌,象征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,是傳統(tǒng)陽戲藝術寶庫中的一朵鮮艷的奇葩。天柱侗戲保留了《雙鎖山》《炮打兩狼關》等190多個傳統(tǒng)劇目。渡馬侗戲已傳承百余年,角色分為小生、小旦、小丑等,服裝色彩艷麗,妝容以油彩為主,它的傳承除了文字方式外,主要還是侗民口耳相傳、口傳心授為主,渡馬鎮(zhèn)因這一古老的劇種而出名,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“侗族戲劇藝術之鄉(xiāng)”,“天柱陽戲”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貴州省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
天柱侗戲的表演形式十分樸實,以獨具侗族文化特色的對唱、對白的方式向觀眾演繹一個完整的故事,短的幾十分鐘,長的要幾天幾夜才演完。
今年,天柱縣“渡馬七月二十坪侗族戲曲節(jié)”上,17支侗戲隊粉墨登場,除巖門侗族大戲隊、龍盤臘樹腳侗戲團、龍盤周家劇團、龍盤沖頭劇團、楊柳侗戲團等本地侗戲班子參加外,還有藍田鎮(zhèn)楞寨陽戲隊、白市鎮(zhèn)汶溪陽戲隊、地湖鄉(xiāng)巖古陽戲隊、鳳城街道辦潤松壩寨侗戲隊、黎平縣巖洞侗戲隊等縣內外侗戲、陽戲隊伍參加,特別是渡馬鎮(zhèn)中學、小學的學生們組成了兩個侗戲隊,讓人們看到了侗戲這一古老的劇種進入了校園,有了傳承人,給比賽增添了色彩。
戲臺上,《龍鳳呈祥》《五臺會兄》《羅成戰(zhàn)山》《羅通掃北》《大破天門陣》《白虎關》《喜結良緣》《賣豬肉》《化子盤學》《傻子走親》《賣紗學打》等數(shù)十個劇目輪番上演,讓萬余名侗族群眾過足了戲癮。
聲明: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(ldqxnw@163.com),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,謝謝!
共有0條評論